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0681 焦头烂额(2 / 2)

该工程按照规划设计,计划要建设100栋二层砖混结构楼房,外加8栋单元楼,解决将近1000余人的住房问题。如此算下来,工程造价达到2000多万,这还不算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费用,都算进去,估计3000万元都挡不住。东华实业集团的董事长丁昌华才投资1000万元,加上市县两级财政的各种专项资金,至少还有1000多万的缺口资金,让陆一伟寝食难安。

就此事,陆一伟专门向分管这项工程的苏启明请示过。苏启明的态度很明确,这项工程是惠民工程,但不是慈善机构,想要入住的老百姓多少也得出点钱,按人头摊派,每人两万。这么一来,缺口资金不就解决了嘛!

想法总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如此简单。该工程是面向全县受灾群众的,一听到政府要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个个喜上眉梢,眉开眼笑,踊跃报名。但一听到要出钱,立马又泄了气,积极性不高了。

老百姓心中有自己的一笔账。自己家盖房子,差不多七八万元就盖好了。如果盖平房,三四万就解决了。有给政府的钱,还不如自己盖。有的家庭七八口人,甚至十几口人,算下来要交十几万,好家伙!哪来那么多钱。以人头收费用不合理,又改成以户收,即便如此,积极性同样不高。不是说老百姓不愿意住新房,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迫不得已选择放弃。

先说钱,这也是影响受灾群众不愿意搬迁的根本原因。这次暴雪灾害,倒塌的房屋多数是建国前后的老房子,如果有钱,他们早就拆倒重建了,何必等到现在呢。甭说两万,好多家庭两千都拿不出来,拿什么上交?再说了,住进新房还要装修,购置家具电器,这又是一大笔开支,从哪来钱?

再说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一辈子,突然要挪窝到一个新地方,多少有些不舍。另外,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当地,如果去了石湾乡,意味着土地将要失去,今后如何生存生活?虽然上头答应解决一部分人的工作,可人家矿上说不定哪天就不用了,谁又来保障?上头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不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一切都是白搭。

其实,该工程在最初之际并没有如此庞大。原本打算建几十栋小二层,解决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住房问题,但苏启明头脑发热,用屁股决定思维,一拍板就敲定个千人移民工程,规模翻了两番,造价成本陡然上升。陆一伟对此提出质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搞。认为打造个样板工程,解决几十户人口就行了,剩下的由各乡镇自己考虑解决。可苏启明那听得进去,想政绩想疯了,以此彻底改变他的为官形象,全然不顾实际考虑。

苏启明一句话,改变了整个工程的走向,也改变了初衷设想。

陆一伟眉头拧成铁疙瘩,又续上一支香烟道:“宋勇,这事我们拖不起啊。如果群众不愿意到此居住,建成了又有什么用?还不如不建。这样吧,今天上午我回县里一趟,和张书记汇报下情况。不过你也得抓紧了,实在不行一户一户地去做思想工作。”

陆一伟到石湾乡任职前,专门向张志远请示要带宋勇下去,张志远毫不犹豫答应了。倒是财政局局长肖志雄一万个舍不得,但红头文件已经下来了,能有什么法子,只好忍痛割爱放宋勇走。

与宋勇沟通时,他明确表示不愿意下基层。一来是对乡镇工作不熟悉,二来在财政局刚稳定,现在又要挪地方,思想上接受不了。陆一伟连续登门三四回,好说歹说才算劝说成功。按照分工,宋勇负责乡政府所有事务,并做好受灾群众移民动员工作。而陆一伟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等大型事务。而人大主席高大宽负责财务以及各项手续办理。不过如此大的工程,仅靠他们三个人完全拿不下来。但又有什么法子?

宋勇这段时间鞋子都跑烂三双,心里有怨气,道:“不是让政协主席段长云协助吗,可他人呢?至今未露过面,好像没他什么事一样。要我说,县里根本就不重视,特别是杨县长,咱这可是替他卖命了啊,都他妈的一个个摆什么架子!”

宋勇所说为实情,可有些事陆一伟也实属无奈。虽然头上加了个常委的帽子,可又有多少人把他当县领导?一道道命令下去石沉大海,惊不起半点波澜。协调机制出现了问题,不单单是杨德荣漠不关心,甚至张志远都不重视,如此搞工作,多少有些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