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159.嘱托(1 / 2)

康熙四十一年夏,仁宪皇太后薨逝,享年六十二。

京师所有寺庙宫观纷纷鸣钟,皇帝发下圣旨,国丧三月,禁宴乐婚嫁,举国同哀,黎明共悲。按规矩皇帝该为嫡母守孝三年,不过君主守丧从来是以日代月,算来就是二十七天。

康熙哪止悲痛二十七天?他三个月时间也没缓过来,翻过这年才稍稍好些。

这是后话,就说眼下,从太后殡天起算,之后这一个月康熙没回过寝宫,前朝事全交托给太子,他专心哀思嫡母。有几次小太监求到翊坤宫去,说皇上不顾惜龙体,不吃不喝彻夜诵读经文,皇贵妃过去看了,一过去就听康熙说起从前的事。

“额娘走得太早,统共只做了一年太后,几乎没享过什么福,故而早年间,朕心有不平,与嫡母之间亲情十分寡淡。直至十数年前,太皇太后薨逝,母亲悲痛欲绝,不吃不喝彻夜在梓宫前跪守,任谁去劝也不起身,她那时身子骨十分羸弱,看朕食不下咽还反过来关心朕这个并非己出的儿子,朕满心惭愧,这才同母亲修复关系。”

“过去这四十年,母亲从不逾矩从不让朕难做,反倒是朕……只享受母亲的关心,当真不孝。”

皇贵妃听着也是满心酸楚,比起给整个后宫留下深刻印象的太皇太后,仁宪皇太后的气性不能更好。她尤其清心寡欲,除非实在看不过眼,平素从不插手宫务,也不干预朝政。

她看你顺眼还会提点两句,看你不顺眼也就是免了请安,让你没事别过来。

以皇太后之尊,这样的做派可说相当温和。

想起往事,皇贵妃也满心惆怅,要她说,就太后那样的性子,怎么看都是长寿之相,也就是让科尔沁人坑了,遇上图门宝音这个劫难。

说起来,当初的事同胤禟还脱不开干系。

老九也是个惯会造孽的糟心玩意儿。

想到这个儿子,她连心底里那点哀思都消散了,要说起来,太后人再好,同后宫妃嫔也没直接相干,她们同太后之间的感情还不如铁狮子胡同里瑞郡王福晋来得深刻。乍闻太后薨逝,宝珠就懵在原地,连今夕何夕也不知道了,听说亏得有两个嬷嬷扶着才没跌坐到递上去……那一幕将房里伺候的吓得不轻,试想,当时要是没扶住,她不得磕着肚子?

不过纵使伺候的人眼神再好手脚再快,当日宝珠还是发动了。

太医说是情绪大起大落所致,简言之,就是伤心过度。

当时的情况,宝珠让丫鬟扶着说要递牌子进宫,她不相信太后就这么没了,要亲眼看过。

怎么能相信呢?

前两天阿圆他们还去宁寿宫玩了半日,回来说太后精神头好着呢。还说已经在给妹妹想名字了,等她生下来,就发懿旨赐名。

这就没了?

不可能的。

恍惚过后,宝珠就打起精神来,说一定是传话的人报错了,还吩咐冯全去把那胡说八道的奴才扣下,直接送巡捕衙门去。开玩笑也得有个限度,竟然说太后没了。

太后娘娘那么好的人,不说长命百岁也得活到九十九去。

她吩咐冯全的时候是笑着的,笑得比哭还难看,说完就要往外走,走了没两步就疼起来,腹中绞痛不已,冯全赶紧去寻胡太医,这边半夏已经搭上手腕,草草切了个脉。

“让接生嬷嬷去产房候着,福晋要生了。”

宝珠一开始还惦记着要进宫,没多会儿就痛迷糊了,听她压抑的细碎的痛吟,方才赶过来的小阿哥就要挤开拦路的奴才往产房里去。这哪能啊?几个嬷嬷赶紧把小阿哥拦住,连声相劝,没多会儿他们果然不闹了,是不闹了,瞧着像是要哭,红着眼眶可怜得很。

胤禟接到消息就往宫里赶,方才赶到就有小太监追过来,让郡王爷赶紧回去看看,福晋悲痛过度,提前发动了。

胤禟早半个月已经结束了禁足,他是从工部衙门直接赶进宫来,底下奴才为寻他跑了两趟,好悬没跑断腿。胤禟听说之后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边皇祖母殁了,兄弟们都跪着,他没脸走人;那头福晋受了刺激,眼看着就要生,他又放心不下……

旁边兄弟知道富察氏是老九的命,遂建议说,让他先回去看看再过来,也不差这会儿。

本来嘛,他们兄弟和皇祖母都不算亲,人去得这么突然,心里肯定有些难过,说得上悲痛的恐怕就只有老五。胤禟却没采纳这个建议,他要是在进宫的路上得到消息,改道回府是没啥,都已经跟着兄弟们跪成一片了,还敢走人?他要是真走,自己挨削不说,连带着宝珠也要遭人诟病。

换了任何人来看,都是太后这边比宝珠那边重要。

太后是德高望重的长辈,她去了这个事比府上婆娘生孩子严重好几级。

再者说胤禟赶着回去有啥用呢?

他一不会接生二不会救命。

并且,就她福晋那么好的命,喝砒/霜都死不了,生孩子算啥呢?

……

胤禟平素不拘小节,但他还是长了脑子的,当下就让小太监附耳过来,使他赶紧去富察家,请马斯喀福晋过府,守着宝珠。

他又怕蠢儿子们在府中给福晋添乱,就补充说:“让嬷嬷带小阿哥进宫来,太后生前最疼他们。”

冷静下来之后,胤禟不慌不忙交代了好几声,小太监领命退下。去请马斯喀福晋不难,内外命妇是都得为太后哭丧,却不是眼下,这会儿她正有时间。索绰罗氏方才听说太后薨逝,她心里七上八下的,倒不为别的,就怕傻闺女受不住。

董鄂氏撂担子之后,是太后点中她,说服皇上将她指给胤禟。

相处过后,一祖一孙的确合得来,宝珠比五福晋他塔喇氏还讨太后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