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21章 最早的“到此一游”(1 / 2)

原本,冬天是非常难熬的。

但是今年的冬天格外舒服。

无论土地庙,还是隔壁科尔沁草原新建的城隍庙,又或者千里之外的姜国、杨国,都在大搞基建。

土地庙的三百多万斤存粮、梁满仓这几个月低价买入的粮草、晋国赔偿的百万斤粮……

三个基建点可供使用的总粮食有千万斤之多。

姜国和杨国总人口,再加上周边其他国家的流民,按照二十万人算的话,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五百斤粮食。

度过这个冬天绰绰有余。

再加上民间的存粮,以及其他谷物、杂粮、鸡鸭鱼等,尤其是北击匈奴获取的牛羊,这应该是是一个丰年。

不过呢,岳川居安思危,深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

怎么能一天三顿全吃饭呢?制作出来的行军丹给谁吃啊?

粮食得攒着!

至少得留下半年的粮食储备。

这就叫格局!远见!

即便有行军丹充数,这几个地方的百姓还是其乐融融,幸福感满满。

对淳朴的百姓而言,只要不冻死、不饿死,就是烧香磕头都求不来的好日子了。

晋国、秦国、代国、中山国、无终、孤竹、楼烦等国来说,也都是丰年。

以往粮食丰收,就值得庆祝。

如果匈奴人不来劫掠,就连呼祖宗保佑。

现在自己家丰收,还抢了匈奴人的牛羊,简直都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了。

掳掠的牛羊太多,各个城镇牲畜交易市场满是哞哞、咩咩的叫声。

一些受伤的、体弱的、患病的牛羊最先被宰杀。

还有一些死在草原上的牛羊,只要跑跑腿就能拖回来,拆解卖肉。

也正因此,边境城镇催生出一大批拾荒者,又或者原始的倒爷。

有钱的赶着小毛驴,没钱的直接挑着扁担,跟同村或者同族一起往北边跑。

骑兵推进速度快,根本不会携带太多负重,有时候为了追杀敌人,根本来不及打扫战场。

有些大胆的百姓就凑上去,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战利品。

急着北逐匈奴的骑兵们给钱就卖,甚至都不用给钱。

百姓们随身携带的蒸饼、干菜、盐巴就能换这些死牛、死羊。

骑兵们天天吃肉,吃得都快吐了,就想换个口味。

没钱的百姓就等骑兵走了之后像秃鹫一样打扫战场。

更有大胆的组建商队,就吊在骑兵后面跟着推进。

一群步兵,愣是追着骑兵跑不掉队。

什么喂马的、修马蹄的、捏脚的、修面的、卖小吃的、擦洗甲胄的,又或者身兼数职的。

总之一句话,这里面各个都是人才。

越向北,气候越发恶劣,随行的百姓、小贩陆续折返。

他们的极限就是这里了。

骑兵队伍还想继续向北推进。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的传说深入人心。

匈奴人集体向北转移,肯定是去狼居胥山的。

路上陆续出现死牛、死羊,甚至死掉的匈奴人。

很显然,匈奴人也扛不住了。

很可能再追一段就能追上了。

然而,气候恶劣。

粮草、补给困难。

还有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