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67章 超长待机司马懿(2 / 2)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却没有机会,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虽领军十万,但已经落入我的谋划中,打败他是必然的。”

“魏、蜀两军相持了百余日,诸葛亮病逝于军中。”

“蜀军撤退,司马懿出兵追击。”

“蜀将杨仪返旗鸣鼓,作出要回击的样子。”

“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而后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的营寨,获得了许多粮草、兵马和军书秘籍。”

“便知诸葛亮已死,并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李靖:司马懿这个老贼,自己遗臭万年也就算了,却是害苦了我。

他虽然是大唐战功赫赫的军神,但却落得如今进退两难尴尬的境地。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司马懿这个老贼害的。

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选择作壁上观,没有参与两兄弟之间的斗争,就已经惹得陛下有些不悦了。

也正因为站队问题,陛下对他有些意见。

他也非常自觉的低调,平时也不会结交他人,以免引起陛下疑心。

想他都一大把岁数了,都没有几年可活了,可陛下依旧对他防范心慎重。

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司马懿这个老贼害的,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以至于连累了他。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

“公孙渊以辽水南北几十里坚壁而守,阻击魏军。”

“司马懿声东击西,先在南线多张旗帜假装攻打,吸引敌人,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

“渡过辽水后,不攻打敌人,而向湘平进军。”

“众将不解,问其原因。”

“司马懿说,敌人筑起高堡垒,就是想让我们攻城。”

“如果攻城正中其计,现在我们直指襄平,攻敌所必救。”

“这样他们就会非常害怕,不得不与我们交战。”

“敌人在恐惧中跟我们交战,必然失败。”

“接着整军前进,敌军果然出来阻击。”

“司马懿指挥魏军回击,大破敌军,三战皆胜,于是乘胜包围了襄平。”

“恰逢连绵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

“魏军恐惧,诸将也都想着迁军营。”

“但司马懿不允,并斩杀了主张迁军营的张晋,军心才安定下来。”

“诸将请求出击,司马懿仍然不允。”

“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唤司马懿。”

“魏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果然雨停后,魏军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

“公孙渊派使者投降,司马懿斩杀来使。”

“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凉水边上。”

“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而后班师回朝。”

“此战也彻底解决了困扰曹魏多年辽东问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曹魏统治。”

“原本朝廷让司马懿往镇关中,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

“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见到诏书后,司马懿大惊。”

“于是乘追风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见到魏明帝后,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看着太子说。”

“终于在临终前看到你了,现在托孤于你也无所遗憾了。”

“当天魏明帝曹叡去世,太子曹芳即位,年仅八岁。”

“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3000人,共执朝政。”

嬴政:曹家的这些君主也太短命了吧,也难怪引起了司马懿的觊觎之心。

他在感叹曹家帝王短命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司马懿太能活了,硬生生的熬走了曹家三代。

看来,活得长久才是最大的优势。

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又或是曹叡,都不是昏庸之辈,完全可以镇住司马懿。

哪怕司马懿再有野心,只要这三代君主在世,司马懿就不敢有丝毫的异动。

只是有些可惜,这三代君主就没有一个长命的。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硬生生给司马懿创造了造反的最佳土壤。

“曹爽想要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

“于是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

“但朝臣们认为以前的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很不吉利,于是任命司马懿为太傅。”

“公元240年,日本来朝纳贡,周边等诸国都派遣使者来献。”

“起初,魏明帝曹叡喜爱大修宫室,建制非常奢靡豪华,百姓多为其苦。”

“到魏帝曹芳在位期间,经过司马懿的上奏,全部罢除了大修宫室的劳役。”

“曹魏节用务农,国力大增,各国都来朝见。”

“公元241年,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全从率军数万出淮南。”

“诸葛克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扎中。”

“司马懿自请出兵征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却以为不然。”

“6月,司马懿统军增援,他知南方暑热低温,大军不宜持久在此,所以派轻骑挑战。”

“朱然不敢应战,于是便休养士卒,兼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

“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周口被魏军追上。”

“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扎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返。”

“7月,司马懿再次获赏,而司马懿子弟十一人也都是列侯。”

“司马懿功勋德旺,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

“公元242年,司马懿上奏修广曹渠,引河入汴,疏通东南各个大湖,于淮北大规模屯田。”

“吴国派诸葛克屯驻皖城,位于边疆的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

“朝臣以为诸葛克占据坚城,粮草很多。”

“如果孤军远攻,那他们的援军肯定很快就能到达。”

“而司马懿却确认为吴军所擅长的是水战,不是陆战。”

“湖水冬浅,船不能行,救兵肯定弃船从陆路相救,而陆战破敌就很容易了。”

“次年9月,司马懿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时。”

“诸葛克果然焚烧积具,弃城而走。”

刘彻:看得出来,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确实优秀,要是可以来辅佐朕就好了。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就已经够妖孽了,但司马懿的智慧却丝毫不输于诸葛亮。

对于司马懿这种顶级人才,他向来是求贤若渴的。

至于司马懿的谋逆之心,他倒是没有在意,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天下臣民多的是,有谋逆之心的人也多的是,并不差司马懿这一个。

只要有他在,司马懿就只能乖乖的为大汉卖命,不敢暴露一丁点的异心。

而且即便是他死在司马懿前面,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他也可以把司马懿一并带走。

“公元244年,大将军曹爽想要建立功名,不听司马懿的劝阻,力主伐蜀。”

“结果被蜀将王平击败,曹爽无功而返。”

“公元245年,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的兵马都交他的弟弟曹羲统领。”

“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但曹爽不听。”

“公元246年,吴兵入侵扎中,有万余家百姓为了躲避吴兵北渡沔水。”

“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再回去,还会引来吴兵。”

“因此应该让他们暂时留在这里,但曹爽却不同意。”

“司马懿说,如果吴贼以2万人防守沔水,3万人与我沔南诸军对抗,1万人猛攻扎中,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救援。”

“曹爽还是不听,驱赶百姓回去。”

“吴兵果然击破扎中,所失百姓数以万计。”

“公元247年,曹爽用心腹何宴等人的计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

“一时间,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管禁军,屡改制度。”

“同年5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公元248年,曹爽、何宴与人勾结,谋划社稷。”

“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司马懿是装病,而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职,临行前去拜访司马懿。”

“司马懿装病对侍女说口渴,侍女拿来粥给司马懿喝。”

“司马懿手不能拿杯子,于是粥都流到了他的胸口上,并且对着李胜胡言乱语,并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

“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司马懿已经卧床不起,快要死了,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所以曹爽等人便对司马懿不再戒备。”

李善长:我与司马懿有不共戴天之仇。

他作为大明的开国功臣,位极人臣,声名显赫。

可现如今,他却面临生死危机,很有可能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洪武陛下在这一年的年初害了一场大病,身体越发不好了。

可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子骨扎实,非常健朗。

原本一大把岁数了,身体健康本是一件大好事。

但他却听闻,陛下像是要对他动手,不想让他死在陛下后面。

陛下为什么不愿意放过年老体衰的他,他不用想也知道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担心他成为第二个司马懿,篡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兄弟都随从同行。”

“司马懿乘机发动高平陵政变,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

“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

“司马懿召高柔管领曹爽军营,召太仆王官统领曹羲军营。”

“司马懿亲率太尉蒋济等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

“谋士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然后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

“但曹爽不听其计,反而派人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

“司马懿细数曹爽的过失,并称只是想把曹爽等人免官。”

“又派曹爽的亲信引大目去劝说他,并以洛水为誓,只是免官。”

“桓范等人援引古今来劝说曹爽不要回去,曹爽却说司马懿只是想夺取我的权利,我得以侯还家,还是个富家翁。”

“于是准备回去,而桓范却垂胸顿足的说自己要被灭族了,而后曹爽随曹芳回京。”

“张当在司马懿的拷问之下,供述了曹爽和何宴等人意图谋反。”

“于是曹爽及其党与何宴、丁密、邓阳、碧鬼、李胜、桓范等人被诛,并灭三族。”

“至此,司马懿彻底掌握了朝政。”

“同年,司马懿因病不上朝,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寻意见。”

“而后太尉王陵与令狐于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帝。”

曹爽的愚蠢行为,令各朝古人闻之连连摇头叹息。

司马懿都已经造反发动政变了,曹爽却还天真的以为只要投降认输,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富贵,成为无忧无虑的富家翁,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

哪怕是三岁小孩,都不会如此蠢得令人发指。

各朝古人不得不感慨万千,司马懿背信弃义固然令人唾弃,但曹爽的愚蠢更令他们气愤。

明明有镇压叛乱的机会,却把手中的筹码拱手相让,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敌人的信守承诺。

如此幼稚愚蠢,也难怪最后落得一个悲惨下场。

“公元251年,王陵借口吴人塞土水,请求出兵征讨。”

“司马懿知其阴谋,不允其兴兵,于4月亲率中军讨伐王陵。”

“王陵自知势穷,无可奈何之下,在武丘把自己捆绑起来等待司马懿。”

“并说如果我有罪,你可用半片竹简将我召回,何苦亲自来呢?”

“司马懿却说,因为你并不是用竹简就能召回的人,说罢将王陵押解回京。”

“王陵在回京途中服毒而死,而后将王陵余党一网打尽,全部诛灭三族。”

“并将楚王曹彪杀害,并趁机把曹魏王公全部拘捕,放置于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公元251年8月,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

“天子速服吊唁,其孙司马炎十余年后接受魏元帝禅让称帝,建立西晋。”

“回顾司马懿的一生,他平孟达、抵御蜀汉,征辽东、阻击东吴,稳定了曹魏政权。”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朝政。”

“又在平定王陵和楚王曹彪的叛乱后,监禁曹魏宗室诸王,彻底削弱了曹魏宗族力量,为其子孙建立西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司马懿大奸似忠,表面恭顺,实则狡诈。”

“两次接受君王托孤重任,但行事却非为臣指导,心怀篡逆。”

“也被后赵皇帝石勒讥讽为乱臣贼子,因此遭到后世唾骂。”

李世民:司马懿的用兵之道很神,这一点无可争议,但他的品德却是极其恶劣,简直令人发指。

司马懿受到先帝之托辅佐幼主,被两代皇帝视为托孤重臣。

曹家如此信任司马懿,但司马懿却没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反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政权,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在此之前世家大族搞阴谋诡计还知道掩人耳目,怕遭人背后唾弃失信于人。

可司马懿一家却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背信弃义也就算了,居然还光天化日之下弑君,让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严重倒退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