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画册区域,紧接着就是一些rb比较有意思的书籍了。说这些书籍有意思,那是因为这些书籍作者五花八门,有几十年来在当铺的窗口观察形形色色来客的老板娘,有给富人家当保姆给公司做扫除的清洁工,有城市公交企业的退休司机,有已经退居二线的汽车销售公司老板。
书的体裁有自传小说散文俳句集短歌集,无论是哪一种文学形式,他们都在作品中把人生经历和感悟投影在生活的时代背景里,把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在纸张笔墨中。
除了少数人的出版物可以进入书店在市面上流通销售之外,大部分人的作品都是分送给亲朋好友,或者是文学爱好者之间交换,也有人将自传作为结识新朋友的名片。
可能是因为作者写作的目的与专业作家不同的缘故,文章中没有成名的伏笔,也没有畅销的算计,这些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和朴素,让读者通过笔者的曾经往事读到从他的外表所体会不到的经历和风韵。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有幸进入书店流通的书籍,大多数都成了滞销产物,如今只能通过旧书打折进行销售。
不过林逸发现在这些书中有一本书装订得比较考究,且不论写作的水平如何,但出书人对作品的重视显而易见。
看这本书的作者简介,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农妇齐藤,她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要写书。因为在整理仓库的时候发现了父亲的诗作手稿,为了把一百多年前父亲的思绪呈现给自己的后代,也为了尝一尝写书的滋味,让自己潇洒一回,于是她把自己多年来写的生活随笔和刚刚学了不久的水彩画习作,加上丈夫平日自娱自乐的俳句作品综合成了一本三人合作的自家书。
不论别人怎么看,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农民的女儿,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了居然还能挺起胸脯写书,她的自得和满足是可想而。
再看另外一本回忆录式样的书籍,装订也比较有意思,周边装饰城稻米穗儿样子,有一种风吹麦浪的感觉。
翻开书,帮忙写序的是作者的妻子。
这位叫稻叶的女士写道,退休的丈夫最近很投入的事情是写回忆录,她帮着把丈夫的手稿敲入电脑。本来以为跟随丈夫几十年彼此很了解,读了丈夫的文章才知道丈夫曾经承受的工作压力和他对家人的在意。每天等待丈夫完成的手稿成了稻叶女士探索丈夫内心秘密的旅程。
早些时候,林逸的日语能力和思维方式还理解不了rb人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手法,但是现在,近距离接触,他渐渐地也能看懂一点rb人的内心世界。
在网上经常能够读到国内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小说散文诗歌,但是中国的文学活动似乎还不像rb这么普及。准确地说,在国内出书这种事儿还只是少部分官员,名人,以及明星们的特权。老百姓想要出书,很难,真的很难单单审查一关就让你头疼的。
但是rb呢,据说,在四百多年前的江户时代,农村出现了很多教农民孩子识字打算盘的学堂,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在吃饱穿暖的闲暇之余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于是就有了农民们聚在一起的吟诗习文。从那时开始,用文字表现自己的生活画面,用诗句抒发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不再是文人墨客的特权,也是老百姓的平常娱乐。这种习惯流传至今,这种风流雅兴已经成为rb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
从这一点来说,rb民众的创作能力很高,出书能力更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rb会有1968年川端康成和1994年大江健三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我们泱泱大中国,到了2012年才出了一个莫言,相隔差不多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