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71章 二更合一(1 / 2)

胤礽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多厉害。

作为一个拥有现代三观和先知视角的人,他做到这些事理所当然。

就像是背了九九表后会做加减乘除,只是小学学力而已。

比起他这个已经跳出时代桎梏的人,在这个时代中拥有先知视角的人,才最为伟大和可贵。而推动世界的人,一定是这样的“原住民”。

身为满清的封建帝王,却能看到在泥土里打滚的普通黎民,希望民族融合,希望大清能走上世界霸主舞台的康熙;

身为士林阶层,完成帝师梦想,却仍旧向往一个“无帝王时代”的唐甄;

睁眼看世界,放弃国内优渥生活和在朝中的地位,悍然踏上古时“一人灭一国”外交官道路的陈廷敬;

反对衍圣公,反对神化历代大儒,想要复“强儒盛世”的孔家族人;

还有带着海军满世界跑的常泰,以女子之身带领大清科学院的李彤……

以及已经七十六岁,却因为求知欲,而要踏上环游世界巨船,置生死于不顾的顾炎武顾先生。

顾炎武曾是理学大家。

因为山河凋零,他砸碎自己的三观,开始寻找新的儒学道路;

顾炎武曾经积极反清。

见到黎民惨状后,他心知战乱民苦,虽自己要为前明“守孝”,但精心培养外甥,希望外甥能为扭转暴清而尽一份力;

顾炎武尊行王道,希望君主为道德圣君,堂堂正正。

但胤礽和唐甄给他看到了华夏之外的世界,告诉他有些事迫在眉睫,没有时间堂堂正正时,他也愿焚尽残躯,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亲自得出结论。

这是顾炎武第几次主动砸碎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三观?

破而后立说着容易,有多少人能做到。

胤礽只知道,他肯定很难做到。

亲自帮顾炎武打点之后,胤礽在南京停留了一段时间,想送顾炎武上船。

康熙得知此事后叹了口气,同意胤礽留在南京。

胤禔也想留下,被康熙招呼着几个侍卫架走。

康熙担心,胤禔留下后会拎着他砂锅大的拳头去暴揍七旬老人,给大清皇室的声誉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

胤礽隐藏身份改头换面留在南京,以曹寅族人的身份和曹寅一起处理“民间访问团”的事。

在船队出访准备阶段,又有几个老头托顾炎武的关系要插队。

胤礽一看名单,人都傻了。

黄宗羲,今年七十九岁。

王夫之,今年七十岁。

李颙,今年六十二岁。

李柏,今年五十九岁。

李因笃,今年五十七岁……

好家伙,除了他老师唐甄,清初四大思想启蒙家全来了,著名的明遗民也来了。

这几人要是在船上出了什么事,清初思想大家怕不是被一网打尽,说不准还有后世人阴谋论说大清朝廷故意害死这些人呢。

胤礽顿感头疼。

一个顾炎武老师他还能派人多照顾照顾,这一溜的重要老头,他要不要干脆陪着他们一起出航算了?

这一溜德高望重的老头堵门,曹寅也头疼万分。

“交由皇上定夺如何?”曹寅问道。

胤礽木着脸把一封书信交给曹寅。

曹寅先略过信纸开头肉麻的部分,然后看向信纸后半截。

康熙说,去,赶紧让他们去,敲锣打鼓让他们去,并宣扬他们去了。

这是明遗民开始认可我大清的证明!

曹寅干笑:“皇上考虑的事与我等不同。”

皇上只需要下命令。困难?那不是臣子该解决的事吗?

胤礽叹气:“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拒绝他们,我于心不忍。罢了。”

胤礽问过顾炎武之后,顾炎武同意胤礽向这群老头透露身份。

“把唐甄叫来。”顾炎武道,“他这个当老师的,此刻不来护着你,去大学和人吵什么架!他还记得他是太子师吗!”

鉴于顾炎武和唐甄已经完全变成“死对头”,提起对方就是谩骂,胤礽这弟子夹在中间,只能苦笑,不敢说话。

唐甄很快来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和这群明遗民们吵了一架。

他们倒不是因为前明和是否出仕的事吵。

如今康熙有了明君的雏形,胤礽更是有了圣人太子的迹象。后世与唐甄、顾炎武并称启蒙思想四大家的黄宗羲和王夫之都有民贵君轻的思想,都盼着百姓好,自然对康熙和胤礽寄予厚望。

教你如何设置阅读页面,快来看看吧!

他们有许多不满的地方,此刻都朝着自诩帝师和太子师的唐甄炮轰。

论辩论,唐甄怕过谁?

他连舌战百家都做过,还怕几个老儒?

几番辩论之下,这些老儒虽仍旧对唐甄横眉竖眼,但说起康熙和太子,都在叹气他们的不容易。

直到李因笃看到给唐甄添茶送水的胤礽,愣了一下,不确定道:“太子殿下?您是太子殿下!”

这下轮到胤礽愣住了。

几人都将视线投向胤礽。

他们因名声极大,被单独安排了一个院子,派专门的人伺候着。

而给他们担任主管的人,就是胤礽。所以他们和胤礽打过许多次教导,对这个谦虚热忱的少年人很有好感。

但是……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在京中待着,在这里天天伺候他们?!

唐甄冷哼了一声,道:“你现在才认出他?”

李因笃苦笑:“之前几日太子殿下我正病着,没见到太子殿下。”

说完,他就要下跪。

胤礽忙把李因笃扶住:“先生请不要多礼,我本是隐藏身份来此帮皇父做事,对几位先生已经失礼在先。没想到阔别十年,先生还记得我。”

李因笃曾经被举荐到京城当官,很快就以赡养母亲为由辞官。

胤礽那时不过五岁,虽和李因笃有过接触,没想到李因笃还记得他。

李因笃却苦笑:“草民并非记得十年前的太子。只是太子整顿杭州吏治的时候,草民碰巧在杭州城内。”

胤礽愣了一下,想起当时痛苦的心境,勉强笑道:“杭州城啊,那我一定吓到先生了。”

李因笃连忙道:“不不不,太子做得极对!当时杭州城谣言四起,富商为抬粮价,四处宣扬兵祸将起,粮价飙升十数倍!若非太子殿下悄然坐镇杭州城中,暗中指挥海军帮华家运粮,压制住杭州粮价。恐怕杭州定会生灵涂炭!”

顾炎武看了李因笃一眼,又看向胤礽。

胤礽犹豫了一下,却向李因笃作揖鞠躬:“其实当时事并非如此。宣扬有兵祸的是我,不是富商。”

李因笃愕然。

胤礽保持着作揖的姿势,低着头道:“他们挟民作恶,若不能让百姓清醒,明白因为私利造成此种局面,下次、下下次,他们还会再犯。而大清也会因为投鼠忌器,因为他们裹挟民意,不敢出手。”

“粮早已经准备妥当,不会危害普通老百姓的生计。我原本是想,若这时候能有一家豪商站出来,和华家一同安抚民众……”

胤礽咬牙,道:“他们或许并无谋逆之意,或许与之前浙江民变之事无关。但当他们哄抬物价时,我认为,该杀!”

黄宗羲放下书卷没有站起来,淡淡道:“你认为该杀,又为何如此痛苦?”